top of page
46.png

自律神經系統負責調控人體的無意識生理活動,包括心跳、呼吸、血壓及消化等功能。它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部分組成,彼此互相平衡,維持身體的穩定與適應能力。當自律神經調節正常時,能幫助身體有效應對壓力與恢復;若功能失衡,則可能引發心悸、失眠、焦慮等多種身心問題。

3.png
交感神經活化

交感神經主要負責「戰鬥或逃跑」反應,當人體面對壓力時,會促使心跳加速、血壓上升,準備身體應對緊急狀況。若交感神經長期過度活化,容易導致焦慮、心悸、睡眠障礙等問題,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3.png
副交感神經恢復

副交感神經負責身體放鬆與修復,促進消化、降低心率,幫助身體從壓力狀態中恢復。若副交感神經功能不足,身體難以有效放鬆,導致持續緊張與疲勞感。

3.png
神經平衡維護

自律神經的平衡維護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,透過調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動,維持生理功能穩定。失衡會使身體無法適應內外環境變化,增加疾病發生風險。

適應症狀:

  • 入睡困難、睡眠淺、多夢易醒

  • 白天疲倦無力,晚上精神過度活躍

  • 心悸、胸悶、呼吸不順

  • 情緒波動大、焦慮、易怒

  • 更年期睡眠障礙、潮熱盜汗

  • 長期壓力導致月經紊亂或經前失眠

  • ​甲狀腺功能異常伴隨焦慮、心悸

  • 腸躁症、腹脹、便秘或腹瀉反覆發作

  • 餐後疲倦嗜睡、腦霧難集中

  • 情緒低落、憂鬱傾向、焦慮發作

壓力與失眠_edited.jpg

抗病門診|壓力與失眠

穩定神經 x 調和荷爾蒙 x 修復腸腦連結

每5人就有1人靠藥入眠!全台失眠人口破400萬,安眠藥一年吞下11億顆!?

台灣約有400萬至600萬人長期受失眠困擾,失眠盛行率高達10%至25%。約每五人就有一人依賴安眠藥,使用者達441萬人。超過七成失眠者指出壓力是主要誘因。長期壓力促使壓力激素過度分泌,干擾睡眠品質,形成惡性循環。睡眠不足又削弱調節壓力的能力,增加慢性疾病風險。

面對壓力與失眠的挑戰,必須從根本著手,調理自律神經、內分泌與腸道三大核心系統。只有強化這三大系統,才能有效打破惡性循環,恢復睡眠品質,提升身心免疫力,全面守護您的健康與生活品質。

1.png
2.png

點選圖片放大

bottom of page